close

2003年,法國官方一共列出57位必讀的歐洲哲學家;但是,事實上出版社不見照單全收,而且通常會讀得比官方數字還要多。這57位已涵蓋多數重要的歐洲哲學家,先來找找你認識幾位呢?(法國的拼字與英文不同,大家可先猜猜看,底下表格有中譯對照)

[15位古代哲學家] Platon ; Aristote ; Épicure ; Lucrèce ; Sénèque ; Cicéron ; Épictète ; Marc Aurèle ; Sextus Empiricus ; Plotin ; Augustin ; Averroès ; Anselme ; Thomas d’Aquin ; Guillaume d’Ockham.

[18位近代哲學家] Machiavel ; Montaigne ; Bacon ; Hobbes ; Descartes ; Pascal ; Spinoza ; Locke ; Malebranche ; Leibniz ; Vico ; Berkeley ; Condillac ; Montesquieu ; Hume ; Rousseau ; Diderot ; Kant.

[24位當代哲學家] Hegel ; Schopenhauer ; Tocqueville ; Comte ; Cournot ; Mill ; Kierkegaard ; Marx ; Nietzsche ; Freud ; Durkheim ; Husserl ; Bergson ; Alain ; Russell ; Bachelard ; Heidegger ; Wittgenstein ; Popper ; Sartre ; Arendt ; Merleau-Ponty ; Lévinas ; Foucault.

以下這表格是根據我所參考的課本(Magnard 2012 版),把哲學著作所涉及的課題聯結起來。課題的列表你也可以參考上一篇 (0.3)。不過,每家出版社都或多或少調整課綱,例如插入「自然與文化」(Nature et culture) 一課(在「文化」範疇下)。表格後,我再來談談我這書單的看法。

*依年代序列

Philosophie classique et médiévale

PLATON 柏拉圖

《饗宴》Le Banquet

「他者、欲望」、「藝術」

《高爾吉亞斯》Gorgias

欲望與他者

正義與法律

《美諾》Ménon

論證

《費多》Phédon

「存在與時間」

《普羅塔哥拉斯》Protagoras

工作與技術

《共和國》République

「知覺存在與時間」

ARISTOTE 亞里斯多德

《論靈魂》De l’âme

「生存者、物質與精神」

《尼高馬克倫理學》Éthique à Nicomaque

「自由」、「幸福」

《形上學》Métaphysique

「真理」

《生物分類》Les parties des animaux

「工作與技術」

《政治學》La politique

「社會與交流」

ÉPICURE 伊比鳩魯 (伊比鳩魯學派)

《給邁諾息斯(Menoeceus)的信》Lettre à Ménécée

「他者、欲望」、「自由」

CICÉRON 西塞羅

《論責任》Traité des devoirs

(課本未引)

LUCRÈCE 盧克萊修 (伊比鳩魯學派)

《物性論》De la nature

「語言」、「宗教」

SÉNÈQUE 塞內卡 (斯多葛學派)

《論生命的短暫》De la brièveté de la vie

「存在與時間」

《給盧基里烏斯的信》Lettre à Lucilius

「存在與時間」、「論證」

ÉPICTÈTE 愛比克泰德 (斯多葛學派)

《手冊》Manuel

「幸福」

AURÈLE, Marc 奧里略 (斯多葛學派)

《為自我的思考》Pensées pour moi-même

(課本未引)

SEXTUS EMPIRICUS 恩批里克 (皮羅主義;懷疑主義)

《反數學家》Contre les mathématiciens

「宗要」

《皮羅思想綱要》Les Esquisse pyrrhoniennes

(課本未引)

PLOTIN 普羅丁 (新柏拉圖主義)

《六部九章集》Ennéades

(課本未引)

Saint AUGUSTIN 奧古斯丁 (新柏拉圖主義)

《懺悔錄》Les Confessions

「存在與時間」

Saint ANSELME 安瑟倫 (亞里斯多德主義)

《論神的存在》Discours sur l’existence de Dieu

(課本未引)

AVERROÈS 亞維侯 (亞里斯多德主義)

《宗教與哲學一致說》Discours décisif sur l’accord de la religion et de la philosophie

(課本未引)

D’AQUIN, Thomas 阿奎那 (亞里斯多德主義)

《神學大全》Somme théologique

(課本未引)

D’OCKHAM, Guillaume 奧坎 (亞里斯多德主義)

《邏輯大全》Somme de logique

(課本未引)

 

不完全依時間排序

Philosophie moderne

MACHIAVEL, Nicolas 馬基亞維利

《君王論》Le Prince

「國家」

MONTAIGNE, Michel de 蒙田

《隨筆》Essais, « des cannibales »(食人族)

「自然與文化」

BACON 培根

 

(課本未引)

HOBBES, Thomas 霍布斯

《利維坦》Léviathan

「國家」

DESCARTES, René 笛卡兒

《談談方法》Discours de la méthode

「他者、欲望」

《給新堡侯爵的信》Lettre au marquis de Newcastle

「語言」

《哲學沉思》Méditations métaphysique

意識

《哲學的原則》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

「存在者、物質與精神」

《精神指導原則》Règles pour la direction de l’esprit

「論證」

PASCAL, Blaise 巴斯卡

《思想錄》Pensées

「意識」、「存在與時間」、「生存者、物質與精神」、「幸福」

《論真空實驗前言》Préface sur le Traité du vide

「歷史」

《三論偉人的條件》

Trois Discours sur la condition des grands

「義務」

MALEBRACHE, Nicolas 馬勒布蘭雪

《關於形上學、宗教、死的對話》

Entretiens sur la métaphysique, sur la religion et sur la mort

「潛意識」

SPINOZA, Baruch 史賓諾莎

《倫理學》Éthique

「自由」

《形上學思考》Pensées métaphysiques

「真理」

《神學政治權責論》

Traité des autorités théologique et politique

「宗教」

LEIBNIZ, Gottfried 萊布尼茲

《論事物根源的初發》De la production originelle des choses prise à leur racine

「詮釋」

《單子論》Monadologie

「生存者、物質與精神」

《人類理解新論》

Nouveau Essais sur l’entendement humain

「潛意識」、「自由」

VICO, Giambattista 維柯

 

(課本未引)

LOCKE, John 洛克

《公民政府論》

Deuxième Traité du gouvernement civil

「工作與技術」、「國家」

《人類理解論》

Essai sur l’entendement humain

「意識」

《論寬容》Lettre sur la tolérance

「宗教」

BERKELEY, George 柏克萊

《新視覺理論》Nouvelle Théorie de la vision

「知覺」

《人類認識原則》

Principes de la connaissance humaine

「知覺」

HUME, David 休姆

《自然宗教對話錄》

Dialogues sur la religion naturelle

「宗教」

《人類理解探究》Enquête sur l’entendement humain

「論證」

《人類本質論》Traité de la nature humaine

「意識」

CONDILLAC, Étienne Bonnot de 孔迪亞克

《感覺論》Traité des sensations

「知覺」

MONTESQUIEU 孟德斯鳩

 

(課本未引)

ROUSSEAU, Jean-Jacques 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

Discours sur l’origine de l’inégalité parmi les hommes

「語言」

《論社會契約》Du contrat social

「正義與法律」、「國家」

《愛彌兒論教育》Émile ou De l’éducation

「義務」

DIDEROT, Denis 狄德羅

《達隆貝爾與狄德羅的對談》

Entretien entre D’Alembert et Diderot

「生存者、物質與精神」

《論盲人書信集》Lettre sur les aveugles

「知覺」

《拉摩的侄兒》Le Neveu de Rameau

「幸福」

《哲學研究:論美的起源和本質》Recherches philosophiques sur l’origine et la nature du beau

「藝術」

KANT, Emmanuel 康德

《實用人類學》Anthropologie du point de vue pragmatique

「語言」

《純粹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pure

「論證」、「自由」

《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de la raison pratique

「自由」

《判斷力批判》Critique de la faculté de juger

「藝術」、「生存者、物質與精神」、「真理」

《說謊的權利》Le Droit de mentir

「真理」

《道德形上學基礎》

Fondement de la métaphysique des mœurs

「義務」

《關於一種世界觀點的普遍歷史》

Idée d’une histoire universelle selon le point de vue cosmopolitique

「歷史」

《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

La Religion dans les limites de la simple raison

「宗教」

《道德形上學》Métaphysique des mœurs

「工作與技術」

《歷史哲學》Philosophie de l’histoire

「詮釋」

《論永久和平》Vers la paix perpétuelle

「國家」

 

*依字母排序

Philosophie contemporaine

ALAIN (Chartier, Émile-Auguste) 阿郎

《哲學要素》Éléments de philosophie

「潛意識」

41章論精神與激情》

Quatre-vingt-un Chapitres sur l’esprit et les passions

「正義與法律」

《觀念與年紀》Les idées et les âges

「自由」

《精神的時節》Saisons de l’esprit

「論證」

ARENDT, Hannah 鄂蘭

《文化危機》La Crise d la culture

「藝術」

《現代人的條件》Condition de l’homme moderne

「工作與技術」

《耶路撒冷的艾希曼:邪惡的平庸》

Eichmann à Jérusalem. Rapport sur la banalité du mal

「國家」

BACHELARD, Gaston 巴舍拉

《精神科學培育》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

「真理」

《新的科學精神》Le Nouvel Esprit scientifique

「理論與經驗」

BERGSON, Henri 柏格森

《心靈與身體》L’âme et le corps

「生存者」

《道德與宗教的兩個源頭》

Les Deux Sources de la morale et de la religion

「他者、欲望」

《精神的能量》L’Énergie spirituelle

「意識」

《論意識的直接予料》

Essai sur les données immédiates de la conscience

「存在與時間」

《創造進化論》L’Évolution créatrice

「存在與時間」、「語言」、「工作與技術」

《笑》Le Rire

「他者、欲望」、「語言」

COMTE, Auguste 孔德

《實證哲學課程》Cours de philosophie positive

「意識」

《談實證精神》Discours sur l’esprit positif

「詮釋」

COURNOT, Antoine Augustin 古諾

《論我們認識的基礎》

Essais sur le fondement de nos connaissances

(課本未引)

DURKHEIM, Émile 涂爾幹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Les Formes élémentaires de la vie religieuse

「宗教」

《社會學方法的規則》

Les Règles de la méthode sociologique

「社會與交流」

《自殺》Le Suicide

「存在與時間」

FEUERBACH, Ludwig 費爾巴哈

《基督教本質》L’Essence du christianisme

「宗教」

FOUCAULT, Michel 傅科

《規訓與懲罰》Surveiller et punir

「自由」

FREUD, Sigmund 弗洛伊德

《一種幻想的未來》L’Avenir d’une illusion

「宗教」

《五門精神分析課》

Cinq cours sur la psychanalyse

「潛意識」

《歇斯底里研究》Études sur l’hystérie

「潛意識」

《夢的詮釋》L’interprétation des rêves

「詮釋」

《精神分析導論》Introduction à la psychanalyse

「潛意識」、「詮釋」

《文明及其不滿》Le Malaise dans la culture

「幸福」

HEGEL, Friedrich 黑格爾

《哲學科學百科》

Encyclopédie des sciences philosophiques

「語言」

《美學》Esthétique

「藝術」

《精神科學》Phénoménologie de l’esprit

「生存者、物質與精神」

《法哲學原理》Principes de la philosophie du droit

「正義與法律」、「國家」

《歷史理性》La Raison dans l’histoire

「歷史」

-          HYPPOLITE, Jean 伊波利特

《黑格爾精神現象學的生成與節構》

Genèse et structure de la Phénoménologie de l’esprit de Hegel

「他者、欲望」

*法國黑格爾主義

HUSSERL, Edmund 胡塞爾

 

(課本未引)

HEIDEGGER, Martin 海德格

 

(課本未引)

-          BEAUFRET, Jean 波費

《從存在主義到黑格爾》

De l’existentialisme à Heidegger

「存在與時間」

法國海德格主義

KIERKEGAARD, Sœren 齊克果

《畏懼的概念》Le Concept de l’angoisse

「詮釋」

LÉVINAS, Emmanuel 列維納斯

《倫理學與無限》Éthique et infini

「他者、欲望」

《整體與無限》Totalité et infini

「他者、欲望」

MARX, Karl 馬克思

《資本論》Le Capital

「工作與技術」

《政治經濟批判》Critique de l’économie politique

「歷史」

1844手稿經濟與哲學》

Manuscrits de 1844. Économie et philosophie

「工作與技術」

《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Pour une critique de la philosophie du droit de Hegel

「宗教」

《猶太人問題》La question juive

「正義與法律」

MERLEAU-PONTY, Maurice 梅洛龐蒂

《記號》Signes

「語言」

《可見與不可見》Le Visible et l’invisible

「知覺」

MILL, John Stuart 彌爾

《利他主義》L’Utilitarisme

「幸福」

NIETZSCHE, Friedrich 尼采

《偶像的黃昏》Le Crépuscule des idoles

「自由」

《愉悅科學》Le Gai Savoir

「意識」

《道德系譜學》Généalogie de la morale

「存在與時間」、「義務」

《人性,過於人性》Humain, trop humain

「藝術」

《善與惡的彼岸》Par-delà le bien et le mal

「意識」、「真理」

POPPER, Karl 波普

《歷史主義的悲劇》Misère de l’historicisme

「理論與經驗」

《科學憶測與反駁》

La Science : conjectures et réfutations

「潛意識」

《哲學問題的本質及科學根基》

La nature des problèmes philosophiques et leurs racines scientifiques

「論證」

RUSSELL, Bertrand 羅素

《哲學問題》Problèmes de philosophie

「知覺」、「真理」

RYLE, Gilbert 萊爾

《心的概念》La Notion d’esprit

「詮釋」

SARTRE, Jean-Paul 沙特

《存在與虛無》L’Être et le néant

「他者、欲望」、「自由」

《存在主義是一種人文主義》

L’Existentialisme est un humanisme

「存在與時間」、「意務」

《情境I—何謂文學?》

Situation I, « Qu’est-ce que la littérature »

「意識」

《現代》Les temps modernes

「歷史」

SCHOPENHAUER, Arthur 叔本華

《道德基礎》Le Fondement de la morale

「義務」

《世界作為意志和表象》

Le monde comme volonté et comme représentation

「他者、欲望」、「義務」

TOCQUEVILLE, Alexis de 托克維

《論美國民主》De la démocratie en Amérique

「國家」

WEBER, Max 韋伯

《政治作為一種志業》Le Savant et le politique

「國家」

WITTGENSTEIN, Ludwig 維根斯坦

《藍冊子》Le Cahier bleu

「生存者、物質與精神」

《哲學研究》Recherches philosophiques

「論證」

 

大家已經看到,一本哲學課本所引用到的著作非常多!這名單還排除掉一些文學家或科學家(自然、語言)等等。但可真的先嚇死自己啦!每段文摘約1/3~1頁。這堆書單,我也沒有本本讀過,即便當上教授也不會全部都熟稔。但這都不是藉口!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的是,念哲學至少10年的人,對大部份著作或哲學家都有印象。

如果到法國念人文社科領域的人的話,就會較明顯感受到這些名單或書單,是以當代法國哲學家所涉獵的過去哲學家作為知識背景,並隱約地成為法國的哲學(系)的教育脈絡。簡言之,課本會以法國思想史有相關的哲學背景,作為他們對哲學的必備知識;這對任何一個國家都是合理的作法,也是我並不想直接翻譯教材的主要原因。研究這些教材的我們(不論是法國的、英美的或中國的),得更進一步思考什麼是屬於我們文化、社會及學術脈絡呢?

這些哲學背景認知的重要性並非一成不變,隨著文化、社會與哲學界的變遷,脈絡也會緩慢地轉移。這也是為何,每隔一段時間,課本就會有新的版本、新的視野的。以這課本(2012年出版)為例,相較於過去版本,就大幅度地省略掉古代哲學家,而重視當代思想。連課本裡提到的文學家、社會學家(未在名單上),皆是以當代為主,甚至在「存在與時間」課題裡,引用佛學《法句經》(Dhammapada) 片段來討論不同宗教的時間觀。還有回教《可蘭經》討論恩惠 (don) 的問題(在「社會與交流」課題)。總之,從這些地方,我們都可以看到新版本的視野嘗試突破傳統框架。(我法國朋友跟我說,這作法超讚der

事實上,不可能一個國家把所有哲學家與議題都開發,只是我們是否應該以自己過去所學的背景去設限、框架、甚至貶低他人的哲學興趣呢?這在臺灣就是相對明顯的問題,甚至將德、法兩國哲學作壁壘分明的排斥。然而,再回頭看看這名單,法國高中哲學課真的有偏坦法國哲學家嗎?並沒有。然而,我們卻看到課本並未引用 Husserl Heidegger 兩位當代經典德國哲學家的文章,而是引用他們的法國學生文章。這是由於後者的詮釋已經將德國思想融入法國文化的脈絡了。就教育層面來看,這方式更能使學生產生共鳴;而 Husserl Heidegger 的知識背景就有讓教師思考如何補充,這部份屬於研究層面。所以,念過哲學的我們,是否都應該去反思,教育層次和研究層次應如何區分、級距化?究竟我們需要的哲學教育是什麼呢?很顯然,法國告訴我們的是,哲學教育脫離不了社會、文化脈絡;這是臺灣人文社科當前最大的危機,即便這幾年已經逐漸轉化。但是,我們還是得問:什麼是屬於臺灣社會文化脈絡的哲學觀點?這留待給每位哲學研究者去思考,而且完全不可脫離與教育層面的關係。換言之,我們要留給後代什麼樣哲學啟蒙?因此,對法國高中哲學課的「認識」,主要還是希望使我們臺灣哲學界得到一些的啟示。

一切重點不應擺在我們該具備多少哲學家或多少書(這書單也只是我們的參考,就如同法國關方課綱,出版社可調整),而是哲學教育該如何激起青年的熱血、強化對社會文化的思辨,而不是去澆息它、抹滅多數中學生們本來心中就存在這些思考、懷有不少對社會、文化與世界的困惑,他們需要現有的哲學思想,一方面接受指導,另一方面更進一步反芻。一個國家的哲學也是從這裡生長出來。

 

回到書單的探討。雖然大多著作都只被定義在單一個課題,但事實上,並不只如此。只不過,法國高中哲學課訓練的目標是從一本書最顯著的定位之一著手;其次,在不同哲學家的著作中,發現相似的主題。再者,同一個哲學家的不同著作之間,也有相互關聯及延伸的主題。

其實,最後這一項,不太算是高中哲學訓練的重點,因為它比較屬於「哲學研究」(recherche philosophique) 層面的工作,也就是所謂的「論文」:即把一位哲學家思想的某主題的發展(碩士),或更進階一點,將兩、三位哲學家思想的透過特定主題串聯、對照起來(碩博士);並且在這些關聯中,找到自己的新發現或者回應自己心中的哲學問題。

高中哲學,則比較著重在前兩項,這也是我們大學哲學系教育最大的問題,過早引導學生進入研究態度。第一項是對每一本哲學著作的基本認識與定位,例如柏拉圖的《饗宴》(Banquet) 裡有關於「愛」的話題,這個話題涉及了「他者、欲望」的課題;那麼我們在這個課題下,串聯其他相關的哲學家。但重要的還是:「誰比較說服的了你?」、「為什麼呢?」這問題將引導我們進入申論的形式。

第二項正是考試申論題一定會面臨到的挑戰,因為,申論題的問題一般會呼應課本裡某些哲學課題,例如 2014年題目:「我們活著是為了幸福快樂嗎?」(Vivons-nous pour être heureux ?) 這題涉及「幸福」和「生存者」兩哲學課題。那麼在解題時,我們馬上就要喚起一組對照(通常是對立或不同觀點)的哲學家思想,並陳述至少他們的對這問題的哲學主張。當然申論題不是要學生去按本宣科哲學家思想,而是在思索題目時同時,我們心中會先有自己的價值觀和態度;因此,申論的方向必須從自己的態度或角度出發,來回應題目。[一題平均有1小時20分作答時間,這我往後會說明]

 

事實上,它的教育方法是衍生性的,教師可根據學生們討論、想法以及學習狀況,補充參考文獻。相對於臺灣,則希望大家通通學、拼命填塞,但卻沒時間去磨練思考的細膩及精確。反觀,法國要求的是學生得主動求知才有糖吃,考試才高分;至於教師主不主動嘛,就看運氣了(這也為何法國的大城市也有明星高中的概念)。總歸一句,要不要畢業是自己的事,法國中學生得及早認清(不像臺灣學生比較慢熟,很多是拖到念研究所才較像樣些),但學生也有權利抗議老師教課不積極。只是,老師真的不行時,功課好的學生家長還是得找「哲學家教」。

 

最後,在臺灣,哪裡可找這堆書單呢?事實上,大部份的書都已經被譯成繁中、簡中;所以,大部份可以在圖書館找到或在簡體書店買到。如果看得懂英文的話,網路上也相當容易抓得到哲學家的原典(這已經是大家公開的秘密了)。如果想讀法文版的話,屬於法國的哲學家較容易抓到,不然就是去大學圖書館印。如果你想讀德文版也可以。不過,我一點都不贊成買或印整本。重點不在違法,而是根本沒有必要呀!畢竟在不知道哪一本書你最感興趣,也浪費錢。一旦有些引文讓你產生興趣,你可以更進一步去圖書館或書店翻閱相關的書。

我的建議是:作法一,先找一個自己最感興趣的課題下手,把該課題裡的幾本書看完(如果太大本的話,直攻課題關聯的章節;如果沒有哲學基礎的話,從譯者導及作者導論開始);作法二,從上面書單中挑已知的、喜愛的哲學家的作品下手,並記下該書關聯到哪些議題。你漸漸會發現,法國所列出來的課綱具有相當客觀的參考價值。

我能確定一件事,就是,讀法國高中哲學課本會比讀一本哲學史或哲學導論書來得有趣,而且學得較深。目前,我認為現有的中文版或中譯版本哲學史,有兩個問題就是,一本厚厚的書,把每個哲學家的各項主張舉列出來,可是,引文過度省略,只是一、兩句話。因此,我們讀到的幾乎都是該書作者的論述、觀點或評價。法國高中課本反其道,讓大家直接面對所摘錄的引文,並且也可以讀到其他哲學家的主張,同時,課本提供豐富的問題,誘導學生思索。因此,是以讀者為思考主體,而不是學者丟給你什麼評價就照單接收;這目的正是為了訓練讀者如何閱讀、處理哲學家所寫的文本,而不是要你只是消化哲學史給你的史觀或二手評論。然而,哲學史書還是有它的參考價值,我們可以在每一章節的前言,讀到對時代、對哲學家的生平的介紹。只是這個部份根本不是重點,畢竟網路或介紹書都可學到。中、外文的維基百科就很好用了。

 

附帶一提事實上,法國高中哲學課本也可以用來作為人文社科的「哲學法文課」參考書。要從原本不會法文到會讀法文哲學書,如果是依賴一般學法文的管道,學了4年,我打賭,一讀法國哲學家的作品,依然繳械。因為,法國教育下的哲學書寫帶有文學底子,所以作者的思維風格,相對其他國家強烈許多。然而,一般法文教育是要帶領學生與人生活溝通,所以不著重在文字品味、句子風格的安排、語態變化;也幾乎沒有在課程中訓練外國人「閱讀」與「分析」。甚至,連法國的哲學教授,授課時的表達也帶有顯著的文學品格。談吐仍然咬文嚼字,學生也是如此。所以,外國學生在法國念哲學,最大的不適應,就是摸索不透、掌握不住、上不了軌道。這就是為何到法國念哲學(或人文社科)的外國人,常需要花好幾年去領略。

因為,在法國的哲學提問方法也實在很不同,他們常使用文學式、藝術式的思維,而不是科學式的思維(其實也有,但不是對所有哲學家都適用,這也是為何他們需要認識德國、英國哲學的風格)。不過,這些問題都可以透過法國高中哲學課本,一步步帶學生透過哲學課來掌握用法文思考的細膩差異及把玩要領。事實上,就我的看法,只要在台灣學過兩年法文課的程度(約B1),教師就可以「帶」 學生讀哲學課本。從這裡學到的法文,是另一套法文。這裡有許多趣味,而且還能幫助法文學習者跳脫俗套,進入另一個層次。有機會我再分享(這方法,可以讓人提早適應法國大學上課的狀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法國高中哲學
    全站熱搜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