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ETUDE PHILO 哲學練習曲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undefined

我們就從這個問題開始吧:「為何原文不讀要讀法文翻譯版呢?」

開始前,說這五本書的故事,它們是我2005-2006年在法國時,陸陸續續在二手書店買到的,除了最右邊的美學文論是新書,它也是最令我感動的一本著作,這幾本書2007年後就幾乎再也沒有打開它們。畢竟那時從法國回台灣後,先待在台北、轉移到台南、最後高雄待了3年後,我就又回歐洲了。直到去年回到屏東老家,這一年來整頓了我家和我的房間,終於能(慚愧)面對它們了。當初買它們,自認很可能在法國繼續留學下去,何況法國的大學圖書館不見得會有英文版,再加上沒有那時網路上可沒像今天有那麼多管道可線上閱讀或下載。當時的動機也很簡單,就是想藉由曾經在大學讀過的書,透過法文再讀一次,溫習也罷、學法文也罷。

但我承認,我當時其實是捨不得丟掉書(ㄟ中文書例外)。再者,這樣學法文成效是不顯著的。在我往後的體會中,精進語文一定要跟動機和目的有直接緊密的實踐關聯,才可能成熟。也就是說,書是為了修課時所必須念的,而且還必須用該語文寫報告。一旦輸入和輸出逐漸運轉起來和建立起循環,這情況就會跳脫「只是拿來學法文」(查查單字)呆拙、天真的學習語言想法,轉而進入真正的文本世界與消化。但這也並非全無好處,越早(硬著頭皮)接觸法文閱讀,就越早熟悉語感而且不再停在困難前逃避和畏懼。此外也是學習「如何閱讀一種語文」,像法文和德文的閱讀感就相當不同(比英法文差異更大),尤其是閱讀的速度、節奏感、及文字重量相當不同。例如,當我們在讀法文時,引文是德文,在德文沒有生字的前提下,如果不放慢速度讀它話,就會這種有情況發生:「我到底看了什麼?」,讀過了卻船過水無痕般完全無法進入狀況。這話題就不延伸了,回到最初的問題。

文章標籤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DE L’ART DE LA PHÉNOMÉNOLOGIE

L’art de méditer du phénomène d’une chose ne consiste simplement pas à une certaine « attitude »(Haltung), à un certain « point de vue »(Ansicht) ou à une certaine « doxa »(Meinung) qu’on se tient, mais il consiste à un processus de l’ « actitudo » (Einstellung), soumis dans un rapport du vis-à-vis avec la chose, dont il s’agit (agere), qu’on la œuvre à main (actitare) et qu’on veut pouvoir la déterminer (aptitūdo).

- Fu Sheng-yun

文章標籤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如果你問我現象學是什麼?這比哲學是什麼還要難回答!好歹我可以回答哲學有哪些範籌:例如,美學、倫理學、認識論、形上學等等。這一種分門類別到了20世紀前後,就主要以學說流派來分,例如實證主義、現象學、詮釋學、符號學、英美分析、心靈哲學、精神分析等等。那現象學 (Phenomen-ologie) 是什麼?回答這問題蠻尷尬的,總不可能說「研究現象的學問」(好廢)。又當我列舉了一系列的現象學家時,頂多只能分別陳述一丁點他們的哲學關懷在哪些地方,但即便陳述了,一般人還是聽不懂。

我會認為,現象學是一門很有趣的哲學領域,他是一門針對理論、實踐和審美的方法論 (Method-ologie)。任何人事物的現象,只要你很感興趣、態度很專注、想掌握其中問題的本質、剖析事物現象中的路理,這種思索方式都可被稱為現象學途徑。

 

 

文章標籤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VldVMXB  

(今年4月我去了花連的時光書局參加「書店學的十堂課」所挖到的寶,尤其左一

 

I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年前,我因為雙主修哲學後,我當時認為美學對音樂來說是何等的重要與基本;但在五年前,我的態度已經轉變,有位教授在小論文研討會時,問我:「你們音樂系不學美學嗎?」我回:「難道學了美學、哲學,就能變成音樂家?」我雙腳踏在音樂和哲學兩艘大船上,對兩個專業領域都相當深愛,但一些在各自領域自hi的論調,我倒可輕易感受到。

現在,我可以說得更明白一些:「演奏者的靈感和自我風格的展現並超越,並談談何謂感性、何謂形式、看譜作樂曲分析,就可叫作音樂家。一切的音樂思想、風格、概念、理論,因實踐產生。」簡單來說,「美學理論」只能捕抓過去藝術家的「風景」、「足跡」:見風不見影、見樹不見林。因此,如何將藝術(實踐)與哲學的任務劃分清楚?各自功能是為了什麼、及如何形成?

在我心中,是一個深層且複雜的問題(每個時代不同,何況時下的文化又是新的一頁,未來又該朝向哪去)。然而,我無法容忍,在臺灣還有哲學或人文學界的人直呼「藝術就是美學」這種 o’_’o 的論調。 [o’_’o PTT鄉民最近流行的表情符號,自己去體會意義]


文章標籤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