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PENSEE MUSICALE 音樂思考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undefined

讀過音樂系的人都知道,開個人音樂會是必經之路;光是準備曲子就已經焦頭爛額了,還得寫音樂會「樂曲解說」。(有學校必須事前繳交)

多數不擅於理論文筆的人,對十頁上下的內容,筆伐寸步難行。有隨意交差了事的學生,也會有學生花大把時間投入心思。

到底該怎麼寫?寫什麼?這幾年幫人寫「樂曲解說」開始有感.......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Play piano

高中念音樂班時(在高雄),高一下開始接到鋼琴伴奏的任務後,我便熱愛上這件事。

事實上,它可說是另一項專業(但我不認為是行業),當時我受到太多太多其他樂器老師的啟蒙與指導;這些話我一點一滴的消化在腦海裡,現在也記不得他們說些什麼,但我真的非常感激他們的提點。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樂器、不同的曲風,都有不一樣的鋩角和技術。只不過,我到臺北讀大學後,就很少聽到老師給予意見,我總是很擔心自己的表現,自信心微弱。當時心想:是不是臺北的老師比較不關心伴奏?感覺這是伴奏自己的事,不關主修老師的事。即便如此,我還是不願意放棄機會,觀察臺上演出的伴奏者如何處理,以及瞭解職業伴奏者應有的職能為何。

不過我心中對鋼琴伴奏的看法跟他們有些不同,我認為:它就像一門「表演課,要和另一位角色相互配合——我始終是如此這般看待鋼琴伴奏的任務,而從不只是一位配合者。這觀念絕對不是我的自我吹捧,而是這些老師的教育所還原成的道理,便是如此。嚴格的老師甚至會在配伴奏時,指責主奏者沒有研究伴奏譜、沒有聽到伴奏者跟他有相同的音樂動機。所以,伴奏譜上的聲音從來不僅只是襯托,還要達到相互平衡、牽制、甚至競爭。嚴格的老師更要求學生要配合到,兩人不論發生任何狀況都分不開彼此。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大學到臺北唸書開始,我就開始接觸中國出版的書籍;大三算是個轉戾點,我在「大學選修」的範疇下(除了通識之外,所有科系都承認的選修課),看到一門「中國大陸研究概論」(徐斯儉),打開自己的心,義無反顧地選了下去。原本以為只是個中國史地文化的課程,結果不是這樣。它是一門關於中國大陸的政治學。在那一年中,我學到好多項技能。(一)對簡體字完全熟稔!2003年當時還有許多人不懂呢。(二)政治學的思考:要抓背後的意圖!這可是苦了我這個單純的音樂科學生。(三)文獻方法學:這位來自中研院政治所的教授第一堂課就搬了一箱影印店裡的裝A4空白紙的紙箱,並告訴我們:「這是未來一年要念的!」這個份量,音樂系四年所有課都讀不到那個量!教授在每一個單元中,都會引導我們思考為何他要我們選讀這幾本書裡的篇章節或期刊文章,並把每個文章及作者企圖作分析式的對照,最後綜合出可能的問題性。我必須說,這個教育對我是畢生最大的啟蒙之一,相當感激他!十年後,我在318學運的活動直播上,看到他上臺演講。(四)他與這堂課是最直接影響到我開始關注政治議題的人。所以,這堂課簡直是把我這位音樂系學生拍醒了所有五官與毛孔。這也是只有在東吳學音樂才有可能發生的結合。

2003年開始,臺北就越來越多簡體書店,尤其是公館一帶。我成了那裡的主顧,每週1~2次。不只音樂、哲學類,整個人文社會科學與藝術範疇都成了我關注的範疇。當時真的非常便宜(RMB x 2.5~3),再加上定價也低。不像現在,由於中國物價快速攀升,書本訂價已高出許多,再乘上 RMB x 5~6,跟臺灣書價是差不多的。也因此修成一些對於訂購或選購簡體書出版品的心得

相較於臺灣出版品,中國出版品還是有不可取代角色(尤其音樂類),反之如此。怎麼說?我下段繼續說。

  11578453_2  01300000340563123338730951371_s  

文章標籤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剛剛看完這篇文章:「如何挽救/治療音樂演奏者的壞處?」(Comment soigner les maux des musiciens ?) [下面圖片底部有連結]。我對法國音樂廣播所介紹的這團隊 Médecine des Arts 很感興趣!!那就是「演奏的運動治療師」。不過,我更在乎它的標題!因為,本文最後強調:「臨床診斷不單單只著重在病理的治療,也可用來改善音樂家的技術表現:勝任速度、敏捷度或預防疲乏和緊張。」 (La clinique ne s'occupe pas uniquement de soigner des pathologies mais elle peut aussi servir à améliorer les performances techniques des musiciens. Gagner en rapidité, en vélocité ou prévenir la fatigue et le stress.) 換句話說,臨床指導更在乎改善音樂演奏的技術表達。所以,作為一位音樂老師,角色也是一位治療師。其實,我是最想成為這樣的音樂老師 !(一直以來也都是這樣教我的學生,著重這一塊。)

所謂的「壞處」(maux) 的挽救,不應只是給演奏者醫學上的解釋與糾正,我更在意的是協助學生如何從音樂表現中領悟「身心融貫」之道,也就是身體表現上的障礙,如何從心理上來「動刀」。但這個問題,醫學解釋只是詳盡化身體或物理解釋的細節,但它歸根究柢,身、心、靈層面的問題,畢竟行為者主要對象是音樂;而音樂的內在性,也就是身心靈的表達。我認為,它可以在胡塞爾現象學的「現象學心理學」(phänomenologische psychologie) 層面中找到一些探討線索(不過本文我不會談胡塞爾的著作怎麼說,那是我學術研究東西,這裡只是談談演奏上的哲學反思)。

 KINE 

(Source : http://www.francemusique.fr/emission/le-dossier-du-jour/2014-2015/comment-soigner-les-maux-des-musiciens-02-10-2015-08-13)

文章標籤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讀了哲學究竟會變成什麼?" 這是我在無名小站網誌十年來不變標題, 未來也不會.

不過, 似乎沒人發現我當初設定的這問題, 是在玩什麼遊戲 ;

十年後的今天, 或許我有能力更清楚說明白一些. [本篇文章發表於2013/11/19]

(2011/10 在布拉格市中心建築內的中庭喝咖啡, 一杯約30台幣.)

布穀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